在电商行业,一种常见的对刷流水方式是商家加入所谓的“刷单群”。在群里,商家与其他成员达成协议,互相购买商品。商家会提供商品链接和支付费用,刷手按照要求下单,模拟真实购买流程,填写虚假收货地址,待订单完成后,商家再私下将款项返还给刷手,并给予一定报酬。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会使用机器刷单,通过编写程序模拟大量真实用户的购买行为,快速制造海量交易流水。在金融领域,企业对刷流水手段也不少。企业可能会与关联企业签订虚假合同,通过银行账户进行资金流转,表面上看是正常的贸易往来,但实际上货物或服务并未真实交付。比如,A 企业与 B 企业相互开具发票,资金在两者账户间循环流动,形成虚假的资金流水。这些操作方式看似巧妙,却难以逃脱监管的眼睛。那么,对刷流水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在电商平台方面,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识别对刷流水。,分析交易的 IP 地址、购买时间、收货地址等信息。如果发现大量交易来自同一 IP 地址,或者购买时间集中在某个短时间段内,且收货地址不符合常理,就可能存在对刷流水行为。金融机构识别企业对刷流水,可通过核查合同真实性、物流信息等方式。若合同条款模糊、缺乏实际业务支撑,且没有相应的物流记录,就需要警惕。同时,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获取更全面的企业信息,也有助于识别对刷流水。当识别出对刷流水行为后,又该如何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