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套利行为?在金融学中的定义为: 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 以有利的价格同时买进或卖出同种或本质相同的证券的行为。 投资组合中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同种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 在市场实践中, 套利一词有着与定义不同的含义。 实际中, 套利意味着有风险的头寸, 它是一个也许会带来损失, 但是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带来收益的头寸。 套利也叫价差交易, 套利指的是在买入或卖出某种电子交易合约的同时, 卖出或买入相关的另一种合约。 套利交易是指利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之间的价差变化, 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上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期望价差发生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 《汇丰商银》通常指在某种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 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 较高的价格卖出, 从而获取无风险收益。 套利指从纠正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的异常状况中获利的行动。 异常状况通常是指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出现显著差异,套利即低买高卖, 导致价格回归均衡水平的行为。 索罗斯的套利理念 西方古典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均衡不是人为的, 外部的, 而是一种自然趋势, 它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唯一原驱动力或最终结果。 但索罗斯认为, 现实中均衡即不存在也是不可检验的, 均衡可能更像是市场参与者对着的一个不断移动目标调整的状态, 它并不是唯一、 确定的, 因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此在他看来,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 这种理念一无可取,他说:“我不接受股价是其基本价值的被动反应, 也不接受其反应会对应于基本价值的说法。我主张市场评价总是被扭曲的; ……该扭曲现象会影响基本价值。 ” 对这一思想他则用“市场总是错的” 观念来表示。 这一思想认为, 股价与其基本价值的关系是反射性的, 应将股票价格的演变视为一个历史过程, 并认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事件的实际进程之间的差异, 正是推动该过程的主要因素。 当然并不能完全排除事件的进程有时可以对应于人的预期, 但这只能视为特例。 他认为,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非但是不理性的, 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的决策中不可避免的引入某种偏见。 对于有偏见的判断来说, 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不纯粹是被动的: 他们可以影响事态的进程, 而事态的进程恰恰是有偏见的判断所要反映的事情,因此他们具有反射性。 其要表达的意思是, 重视基本面而不重视参与者的偏见是错误的。 同时, 忽视基本面而重视参与者的偏见同样是错误的。 因而在索罗斯看来, 投资应选择两种目标, 最好的和最坏的。 前者可以保证获利, 而后者却可能与更高的获利机会, 其他介于中间的都没有投资价值。 以他自身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炒作为例, 外汇交易中的套利是指投资者或借贷者同时利用两地利息率的差价和货币汇率的差价, 流动资本以赚取利润。 通常索罗斯都会选择弱势货币, 如里拉、 英镑、 泰铢、 港币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 1992 年“狙击英镑” 一事。 当时欧洲的货币体系不稳定, 英国为了在当时的体系中求得稳定, 就把汇率盯住了德国马克, 跟随德国马克的币值升降而波动。 但其实英国本国内经济萧条, 不足以支持稳定的金融制度, 并且债券利率较低, 银行利率也很低。 索罗斯看出英国的经济基础薄弱, 勉强盯住马克但已不符合经济规律, 于是决定攻击英镑。 首先囤积英镑, 当然, 是拿出全部量子基金的资金, 以此作为担保继续筹借了几十亿美元来完成这笔豪赌。 然后在英镑最危急时将其全部抛售, 兑换德国马克。 英镑由于受到抛盘,一度暴跌。 英国的各大银行在承接英镑的同时, 卖出了相对应的货币, 主要是德国马克, 来拯救英镑。 但随着英镑下跌, 马克暴涨, 此时英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吃紧, 向德国求救, 但被德国拒绝。 德国没有干涉汇率, 导致马克大幅上涨, 之后英国采取加息来吸纳市场上的货币量。 而索罗斯此时, 又卖出德国马克, 在马克上涨的利润空间里, 大赚英镑十几亿。 同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