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回复: 0

第十八课:股指期货松绑,“量化对冲”的春天来了?

[复制链接]

3564

主题

356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892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2018年债券基金很火,股混基金集体扑街。其实,除了债券基金,还有一类基金无惧股市下跌,成为“抗跌神器”,个别基金还获得了6.35%的收益。这类基金就是名声在外的量化对冲基金。

近期随着股指期货进一步松绑,这类基金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那么,什么是量化对冲?它和股指期货又有什么关系?目前这类基金都有哪些、怎么挑选?本期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量化对冲?

先讲个故事。

有一对好朋友,名字叫“多头”和“空头”。人如其名,“多头”看好未来,买进股票等涨,“空头”看空未来,卖出股票等跌。显然,在牛市中,“多头”会赚大钱,但如果熊市来了,他就会惨遭亏损;而“空头”则相反,熊市中可以赚大钱,牛市亏损。

于是,他们就想了:怎么才能不惧牛熊,不管市场涨跌都能赚钱呢?思来想去,他们拉来了一个叫“量化”的帮手,主要借助统计学、数学方法,通过计算机从市场上选到更强的股票,用“大概率”策略取胜,从而达到战胜市场的目标。

这样,一个名叫“量化对冲”的三人组就成立了。一方面,“多头”通过“量化”的帮忙,以量化选股的方式,买入一篮子能够跑赢市场的好股票;另一方面,“空头”卖空对应的股指期货指数标的,对冲掉市场系统性风险β,以获取超额收益α。这个策略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中性策略,又称为Alpha策略,也是国内主流的量化对冲策略。

当市场处于牛市时,“多头”赚钱、“空头”赔钱,但由于“多头”量化投资的股票组合跑赢市场,这样“多头”赚的钱大于“空头”赔的钱,最终取得正收益;当市场处于熊市时,“多头”赔钱、“空头”赚钱,但由于“多头”的股票组合亏损少于市场,即“空头”赚的钱大于“多头”赔的钱,最终也取得正收益。

所以说,不管牛市还是熊市、涨还是跌,只要选到比市场强的股票,都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说到这,大家也应该知道了股指期货和量化对冲的关系。2015年股灾后,为了防止市场做空,中金所对股指期货进行了“限仓规定”,使股指期货丧失流动性、名存实亡,对冲也基本上不能做了。现如今,股指期货进一步松绑,手续费、保证金均下调,对冲成本也降低了,有助于提升策略的收益。

二、市场中性策略赚什么钱?

我们知道,市场中性策略即买入一篮子股票,同时做空股指期货,这就使得量化对冲策略最终的收益来源于:1)选股收益,即股票组合的α收益;2)基差收益。什么是基差呢?没接触过期货市场的人,听到这估计要懵了。

先来解释什么是基差。基差,指的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差。基差大于0称为期指升水,小于0称为期指贴水。比如,T日沪深300指数为3000点,同日当月的沪深300期货合约为3050点,那么当天的基差就是50点。最好的状况是alpha和基差同时赚钱,当然最坏的状况就是alpha和基差同时亏钱。

举个例子:某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建仓,买入现货股票组合时的沪深300指数为3000点,同时卖出对应的沪深300期货合约为3050点,那么当天的基差就是50点。

产品运行一段时间后,股票组合跑赢指数10%,到了逼近交割日的T日,假设沪深300指数还是3000点,当日沪深300期货合约为2900点,那么基差为-100点。这时,如果基金经理清仓现货股票、平仓空头指数期货合约,将获得10%的超额收益和150个点的基差收益。

当然,如果股票组合没有跑赢指数,且基差大幅升水,就会遭遇悲惨的“戴维斯双杀”,即亏损。不过,根据期指的结算规则约定,期货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三个周五为交割日,在交割日当天,期现基差为0。也就是说,暂时的基差亏损有时只是浮亏,市场会慢慢纠正回来。

三、量化对冲基金

目前,市场上有20只公募量化对冲基金(A、C份额分开统计),除了通过做空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获取超额收益外,部分基金还会优选固定收益产品、以及打新股。

可以看到,量化对冲基金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14、2015年。纵观公募量化对冲基金的这几年,2015年全部都获得正收益,并且平均收益率有12.8%。在股灾一片哀鸿遍野之时,量化对冲基金自此一战成名,由此也可以看出对冲基金规避风险的魅力。

2018年权益类基金惨跌,量化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0.47%,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25.31%),其中表现最好的是海富通阿尔法对冲(6.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道社区 ( 蜀ICP备06024898号-1 )

GMT+8, 2025-9-4 12:47 , Processed in 0.1142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网站地图 X3.4

!copyright!